美食与美酒杂志美食游戏西餐烹饪包括哪些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0-22

  网络上、生活中常会看到“吃货”一词,可是除了满足味蕾,食物的溯源和历史就属于“冷知识”了……

美食与美酒杂志美食游戏西餐烹饪包括哪些

  网络上、生活中常会看到“吃货”一词,可是除了满足味蕾,食物的溯源和历史就属于“冷知识”了。近日,学考古学专家张良仁教授在抖音上开设账号,用轻松活泼的形式,一边“探店”一边讲述美食中的考古知识,在网上火“出圈”。吃到南京小吃糖粥藕,张教授讲起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藕片汤,由此说到考古中有机物的保护技术;吃到酸菜鱼,他介绍酸菜的做法源自《诗经》中记载的“菹”;吃汤包时他追溯了蒸笼近7000年的历史美食游戏。从食材到器具、烹饪做法,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我饱了,你们呢?有没有被知识喂饱呢?”张教授以严谨的学者形象出镜,又随口说出幽默风趣的话语,深受网友的喜爱,有网友评价短视频中的他是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孤独美食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张良仁是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于2014年加入学历史学院。张教授介绍,自己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史古,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项目。

  尽管美食与考古看上去联系并不紧密,但在张良仁看来,“人在吃喝中,又在吃喝外”。饮食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渗透到考古学的方方面面西餐烹饪包括哪些。食物的加工、烹调与饮食礼仪既存在历史传承,也反映各地文化。而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经常发现动物残骸与植物种子,甚至有时还可以直接发现面条之类的食物。“饮食还是一种文化行为,祭祀就是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古人用青铜鼎、簋以及部分陶器在祭祀时用于装盛食物给祖先享用,这里面都和饮食相关。”

  他介绍,我们现在吃到的美食,有的食材来源自本地,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外传过来的美食与美酒杂志,这一块有很多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的学者在研究。除了食材外,学者们还会对加工方式进行研究,比如我国从汉代才有磨粉技术,从此,不容易下咽的小麦变成好吃的面食美食与美酒杂志,这些研究都和饮食分不开。

  张教授说,自己从去年开始注意饮食考古,原因是受一本书的启发。“这本书是我的师爷、哈佛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主编,由几个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撰写,他们从人类学角度来观察中国饮食。书中详细研究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一直到清代的中国饮食,现在了解不太多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这方面的研究是个缺环。”他介绍,目前国内研究美食的考古学家不多,但是这方面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所以自己从去年开始就想做这方面的研究美食与美酒杂志,今年已经开始实施,现在有两位硕士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为了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我就想到了在抖音平台上讲考古。但是,考古作为一个学科,有它自己的要求,像上课那样讲考古比较枯燥,为了让知识更有趣地传播,考古需要借助一些表现形式,即‘考古+’,我就想从美食、故事、文物、旅游等大众接受度高的方面入手讲,美食是第一次尝试。”张教授说,考古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可以包涵各种有意思的话题,后面还可以拓展到其他内容。“我从去年开始考虑做短视频发到抖音上,一开始是和一些学生合作,到今年7月西餐烹饪包括哪些,成立了自己的团队,结合我们的优势来讲美食。”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拍摄老百姓熟悉的美食,也就是小摊小店的美食美食与美酒杂志,然后从美食出发,讲讲美食涉及到的历史和考古知识。”他告诉记者。

  张教授告诉记者,自己是个能吃辣的浙江人。“很多人对浙江饮食的印象是不吃辣,但是在我出生的浙江西部,其实我们从小就吃辣椒,也喜欢吃辣椒。”张教授说,后来因为工作,他去了世界很多地方美食与美酒杂志,吃过包括墨西哥、越南、伊朗等地的辣椒。“在国内我也吃过很多地方的辣椒,但南京的一家面馆里的辣椒征服了我。”

  在张教授的一期视频中,他来到一家以辣著称的面馆,据说老板收集了福建、广西等全国各地的辣椒,然后给辣椒分了微辣、微中辣、中辣等很多级。“我本来想挑战最辣的,因为这种辣度吃之前还要签免责协议,怕吃出什么问题,但是因为很少有人敢吃,所以面馆最后索性不做了。我就挑战了中辣,结果吃了几口就败下阵来。那碗面没有吃完,为了节约粮食我又带回家,用清水冲了两遍再吃,结果还是辣得不行。”张教授感叹:“这真是山外有山,辣外有辣啊!”

  张教授说,在短视频录制中也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事。在锁金村一家汤包店拍摄时,在店门口偶遇了北大校友。“那家汤包的店老板也很励志,他学来上海的技术,到南京来做汤包,做了20年,通过自己的劳动把两个孩子培养进了大学。这些生动的故事在短视频中没能完全呈现出来。”

  张教授说,这么多年经常给新生讲课,也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面对学生或者专家讲课一点也不慌,但是面对短视频的镜头,自己还是会紧张到忘词,后来拍得多了才慢慢习惯。

  “实话实说,我这个人是不适合做短视频的,做短视频是需要有表演天赋的,需要表情丰富、感情细腻,还要有演讲才能。这些我都没有,而且我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声音还有些浑浊。”张教授说,他预先做了一些准备,请了一位播音员来教自己发音和吐字,到拍摄时已经好了很多。拍摄的过程也和很多网友看到的“成片”不同,几分钟的视频往往要花几个小时拍摄,很多美食等吃到嘴都已经凉了,但还是要表现出非常享受的样子。

  “现在大学教授出来做短视频已经不稀奇了,我们考古界早就有人出来做了。但是我的同事朋友对于我做短视频还是很意外、很惊讶,因为他们了解我,知道我不擅长表达。我的妻子和女儿很支持我,觉得我做了短视频以后说话风格变了美食游戏,人也活泼可爱多了。”

  张教授拍摄的视频,不仅会细说食物的历史,还有很多有趣的环节,有针对网友提问的“FAQ”,还有挑战小游戏“吃到什么就说历史”。在旋转火锅店,张教授面对随机转到面前的食材,每样菜品都能说出一点“冷知识”。“油条又叫油炸桧,当年秦桧杀害岳飞父子,百姓愤愤不平,临安两个卖早点的摊主把面团捏成秦桧夫妇的模样下了油锅。”“豆腐最早不叫豆腐,叫小宰羊,陆游在诗作中称豆腐为‘犁祁’。”“我们平时吃的腐竹,其实也有千年历史了,腐竹在唐朝时便出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曾介绍过。”一顿饭的工夫,张教授侃侃而谈,让粉丝受益匪浅。

  张教授介绍,平时和自己互动的粉丝其实不少,大多是对考古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想考他研究生的同学。“有人问怎么跨专业报考考古方向的研究生,也有问哪里有美食。”一次在南大校门口,他还被网友认出来,要求合影。

  “我其实不算是美食家,平时很少在朋友圈晒吃喝,生活也很简单,基本家里学校两点一线,吃的也就是学校食堂和小区周围。拍了短视频之后,我才意识到南京好吃的真不少,对南京刮目相看。各种美食越找越多,像是发现了新的宝藏。”张教授说:“美食是个大学问,不做不知道,做了吓一跳。我做了不少功课,以为自己了解不少了,但是现在发现不知道的还是太多了。中国太大了,各个地方都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美食,所以我还要感谢粉丝给我提供线索,也希望粉丝继续提供线索。”

  “有些学者做了网红以后,就不做研究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吃老本了。我还不想这样做,想做更多研究。”张教授介绍,“公众考古”就是把考古知识用公众喜欢的方式传播开,这和写论文、作报告完全不同,是一门学问。他认为,学者们不能只是获得知识、生产知识,还应该与社会公众分享知识。“这一段时间,我也在琢磨,这些知识不能成块、成堆地端出去,必须以大家喜欢的形式来说。”他介绍,除了美食之外,未来他还打算去一些博物馆和遗址拍视频、讲历史,同时,针对现在高校学生面临的论文写作问题,制作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视频课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