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吸引人的文案粉丝文化名词解释
2023年5月12日下午,十四位海内外学人参加了由南方周末举办的“传统与现代,地域与世界”——中外文明视野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研讨会……
2023年5月12日下午,十四位海内外学人参加了由南方周末举办的“传统与现代,地域与世界”——中外文明视野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研讨会。(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对于日本学者、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而言,粤港澳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空间背景。三十年前的1990年代初期,藤井省三在北京做了半年的访问学者,一位广东朋友告诉他一个词:“文化北伐”——香港的饮食、时尚、音乐,经过广州北上,传播到上海、北京。
1927年1月18日,鲁迅经香港到达广州,来到中山大学任教之时,广州正是北伐的策源地。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全国各地的青年男女络绎不绝前来,自由恋爱也空前流行。鲁迅在广州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欢迎的人群中最特别的一位,是他的恋人,生于广州的许广平。这年3月,两人搬进了新建的白云楼公寓。白云楼并不高,只有三层,位于今天的越秀区白云路,当年,这里是广州城东郊的新式住宅。在这栋小楼上,鲁迅编定了散文集《野草》。
藤井省三的专著《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特别注意对都市现代化进程的描述:“根据1928年的统计,广州当时的人口有81万,在全国排名第五,仅次于上海、天津、北京、汉口,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广州的城墙早在1920年以前便被拆除,15米宽的公路交通网正在修建中,无轨电车也从1919年起相继开通。”日记中,鲁迅详细记录了他在广州期间的日常生活。比如1927年3月18日,去陶陶居喝茶;3月21日,去永汉电影院看了美国电影《十诫》,这部1923年由派拉蒙影业出品、戴米尔执导的影片,以特效和场面宏大著称。
藤井省三曾于2001年和2018年两次到访广州。“当鲁迅来到广州的时候,这座城市的人口是八十万,但是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人口已经增长到当年的二十多倍。广州这个大都市正在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广州的城市特征也变得多样化,广州的现代文化资源在塑造今天广州人的身份方面,一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他研究鲁迅的专著由日文写成,却可以使用流利的普通话,以视频形式发言。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讲座教授宋明炜在发言中关注到深圳作家林棹的《潮汐图》,他说:“《潮汐图》反省了20世纪的问题,主人公不是任何人物,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青蛙娱乐吸引人的文案。这个小说超出了人类中心主义,建造了一种多元共生的新的文学宇宙。对殖民和本土、传统与现代,它做出了并不只是对立性的探讨,所以仅从这一点也可以说,粤港澳的作家又一次走在了前头,在南方之南创造了新的思想和文学上的生机。”
德国汉学家顾彬是波恩大学的终身教授,近年被汕头大学邀请为特聘教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阻隔,他大多数时候都在德国上网课。2023年春天,顾彬终于回到了汕头,每天喝酒,每周踢球,位置是守门员。这次来广州,他困惑了好久“原来中午也能喝早茶”。其实,顾彬早在1980年代就有在广州和香港喝早茶的经历,这次,他终于作出了突破,第一次吃了蒸凤爪。食物和饮品,是顾彬理解粤港澳文化的重要媒介,他享受香港的鸳鸯奶茶,但并没记住这个名字,称它为“咖啡—茶”,会场上的人被这个新说法逗得哈哈大笑。
白乐桑是法国国民教育部第一任汉语总督学,近年正领衔撰写《法国汉语传播的历史》,他强调以字带词的“字本位”汉语教学法,因此,发言中,他的汉语咬字清晰,几乎是逐字逐字发言。他分享的话题是“欧洲早期汉学与澳门:西学东渐粉丝文化名词解释,中学西传”。
白乐桑说,澳门是早期汉学的历史性基地,对中西交流、跨文化对话以及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在澳门圣若瑟学院,创办了传道所“经言学校”,这或许是中国第一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学校。另外,澳门还有圣保禄学院,很多传教士在这里进行中国语言文化的培训。在白乐桑看来,历史学家的研究很少关注圣若瑟学院的汉语教学,而国际中文教育界则忽视了早期汉学和汉语教育史。
圣保禄学院和圣若瑟学院的学术计划非常庞大,相当于大学的学术计划,包括主要学科如神学粉丝文化名词解释、哲学、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以及拉丁文、葡萄牙文和中文。许多欧洲传教士都是通过澳门这个窗口进入中国。
任教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法国人梅谦立,同样重视澳门在中西对话中的窗口作用。梅谦立说,中学西传方面,传教士在中国写了很多的书信、报告和著作,都是经过澳门送回欧洲。尽管那个时代的拉丁文是学术语言,欧洲的大学用拉丁文授课,但生活中越来越多用欧洲的各式语言沟通粉丝文化名词解释。与今天英文作为国际语言不同,在16世纪,外国人在亚洲沟通,不论是商人、军人,还是传教士,都使用葡萄牙文。
他还提出把澳门放在东亚、东南亚的框架里进行观察,那个时代,澳门作为枢纽,不仅连接起中国与欧洲粉丝文化名词解释,也跟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地有很重要的交流。此外,澳门不光跟葡萄牙,也跟印度果阿、非洲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南美的巴西形成了另外一个葡萄牙帝国的网络。
西学东渐方面,澳门有一位耶稣会士金尼阁(Trigault),1619年他从欧洲返回中国,带来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包含几千册书,都是欧洲出版的科学、数学、医学、哲学、神学等著作。这些书也从澳门传到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在梅谦立看来,五百年来的中西交流,促进了文明流动和文化对话,使广东人首先学习和消化新知识,使其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模板。
梅谦立重要的研究对象、意大利人利玛窦,也是从澳门进入内地。当时肇庆是两广总督府所在地,肇庆知府王泮允许罗明坚和利玛窦在肇庆定居。后来,罗明坚离开广东,回到欧洲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利玛窦则先后居住在肇庆和韶州(今韶关)。在传教方面,广东的这十年,利玛窦并不成功,但是这迫使他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特别是阅读四书五经,把它们翻译成拉丁文,从而得以在日后建立成功的对话模式。
梅谦立曾与年轻的学者姚达兑合作,主编过一套“晚清西学丛书”,尤其关注西学东渐过程中广东的重要作用。姚达兑是广东人,在家乡潮汕和求学的广州都曾长期生活,如今是海南大学的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
姚达兑曾做过考证,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跟广东的《花笺记》有莫大关系,那是一条从广州到澳门,到伦敦,再到魏玛的线索。姚达兑的一个论点是,粤语文学的兴起跟粤语《圣经》的翻译是同步发展起来的。一开始有很多粤语的字典、教材,在澳门和广州出版。许多粤语文学作品,虽然挂名是外国人所写所译,但基本上还是中国人在背后起了极大的作用。写作和翻译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最终由中国人定稿润色。
姚达兑说,在粤港澳发生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学或文化典籍的外译、西方文学和文化典籍的汉译(包括粤语翻译),以及中外合作产生的、包括粤语文学在内的文献,代表了广东文化的多元、开放和包容,显示了兴旺、强盛的文化生命力。
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用“西风徐来”形容香港、澳门给内地带来的影响。在他看来,香港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遵循惯例、依法行事、廉政公署等,作为一种制度文化,都可资研究和借鉴。
如何从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的角度理解湾区?广科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庆新给出了他的答案。珠江口湾区处在珠江入海口的位置,六千年前到当代,从一个很广阔的水域、海域,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喇叭口,一方面是陆海变迁,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加,城市逐渐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珠江口湾区处在热带、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海,处在亚太地区海洋交通之要冲,承接中国南方最大的珠江水流,河口、海湾与海岛是环珠江口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湾区包含着面积广阔的珠江三角洲,水面宽阔、河道纵横交错的珠江入海口,是南海北岸海港城市发育最早的濒海区域之一,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珠江三角洲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三角洲平原之一,是湾区城市与港口群成长的基地。大航海时代澳门开埠,崛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亚地区海运交通枢纽和海洋贸易中心之一,与广州构成珠江口湾区的“二元中心”,开启珠江口湾区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早期绪端。
明代广州、澳门两个城市构成“二元”协作机制,为清代所沿用,广州、澳门各得其所,成为清朝处置对外关系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制度,西人称之为“广州制度”(Canton System)。
随着珠江口湾区社会经济与中外贸易的发展,珠三角兴起了一批繁荣的靠海临江的工商业市镇,例如湾区西部的佛山南海、顺德龙江、新会江门,东部的东莞石龙、增城新塘等,与国内、海外市场构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市场网络与经济结构,改变了以往湾区市镇广州“一元中心”的局面。
清代中外贸易继续发展,西方国家在广州设置商馆,称十三夷馆、十三洋行,是行商出租给外国商人居住和办公场所,也作为西方国家驻华贸易与外交的办事机构,广州是除澳门之外西方人获准在华居留、外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鸦片战争后,广州“一口通商”局面被打破,香港被英国占领,崛起成为全球海运贸易的一个枢纽与金融中心娱乐吸引人的文案。珠江口湾区进入广州、香港、澳门等多头发展的“多中心”时代。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珠海、东莞等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群雄并起。
南开大学副教授毛立坤从边缘社会的角度,对19世纪末香港社会人口买卖的问题作了报告。在那个时代,对中英两国来说,香港都是一个边缘社会。边缘社会缺乏成熟而完备的游戏规则来管理、控制社会的运转,买卖人口的活动便开始猖獗。近代早期来到香港的华人主要是单身或将家眷留在内地的男性,性别比严重失衡,导致许多内地的年轻女性成为人口买卖的牺牲品粉丝文化名词解释,她们或者被娼妓业剥削,或者被富商纳妾,在香港经历了复杂的社会整合过程。
澳门、香港开埠冲击了广东地区既有的社会秩序。宋明炜认为,清末以来,广东是中西文明冲突的主战场,也是中西文明交汇的大熔炉。晚清七十年,中国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首先在广东出现,不是从北方撤退过来的,而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诞生。
宋明炜以三个广东人为例,称他们为启蒙先驱,分别在教育、和文学上开风气之先。第一位是容闳。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坪村,他是目前可考证的第一位在美国高等学院取得文凭的中国人,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接受了完整的西方教育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教育救国。容闳发起了留美幼童计划,这120名留美幼童中不乏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各行各业的,从铁道工程像詹天佑,到外交伍廷芳等先驱人物。
第二位是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出生在广东新会,1903年,已经处在状态中的梁启超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拜会晚年侨居于此的容闳。当时容闳年纪已经很大了。对于会谈内容,梁启超没有多说,但在见过容闳之后,他在《新游记》中写:“舍叹息之外,更无他言。”这是梁启超对晚清洋务派整体失败的叹息,而梁启超本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跟随同样也是广东人的晚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从事改良运动。在海外的十年中,梁启超为一个新的中国构筑了从政体到道德、从思想到体育、从女学到幼学的全景蓝图。梁启超还具有中国文化的自信,他认为中华文明最好的品质是可以与西方新融合的,只有融合之后才能够诞生强有力的新文化。
第三个人物是广东南海人、晚清小说家吴趼人,笔名我佛山人。他是受了西洋思想影响的维新派人物,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新的感觉结构,写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憧憬现代化的理想乌托邦,同时也具备幽暗意识,写出了一种历史的忧郁。
当代的大众文化传播中,粤港澳地区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滕威追溯了单口喜剧从英美经由香港、广州进入中国内地的过程。很多好莱坞的喜剧艺术家都是单口喜剧出身粉丝文化名词解释,比如伍迪·艾伦和金·凯瑞都曾是著名的单口喜剧人。美式单口喜剧变得大众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反抗主流文化的时代。英国单口喜剧的崛起稍晚一点,与撒切尔夫人上台和统治时期重合。
黄子华在加拿大读书时接触了单口喜剧,把它引进到香港,翻译为栋笃笑,大获成功。在滕威看来,单口喜剧从一个小众的亚文化,跟街舞、嘻哈、说唱一样的外来流行文化,到形成网上的爱好者群体,直至发展为娱乐工业,这其中也蕴含着危机,这种危机就是极端单一和流水线化的陷阱。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吴俊做了题为“粤语的‘北向’与中国的‘世界观’之变”的报告。(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生于日本东京的韩国学者金文京,在2022年出版了著作《汉文与东亚世界》,由他自己从日文翻译为中文,并进行了改写。金文京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研讨会上,他也通过视频和PPT,展示了流利的汉语。
金文京回忆了自己1987年在香港大学发现木鱼书时的欣喜。那一年,他从香港来到新加坡,再来到马来西亚,在吉隆坡的马来亚大学又看到了一批木鱼书,从此开始研究这种独具特色的广东民间唱本。
《刘秀太子走国》《太子下鱼舟》《玉龙太子走国》《卧龙太子走国》等木鱼书,被金文京称为“太子走国故事群”。这类故事的模式架构,就是太子等英雄人物遭到,然后化名、化身、逃走,流浪很多地方,经历种种危险艰难,最后恢复原来的身份。许多故事都采用这个模式,只是人名不同。这种故事模式在世界各地的神话或英雄传说里比比皆是,比如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传说、日本的“贵种流离谭”。
金文京认为,广州、香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是东西方文化接触、交流的中介点,木鱼书就像敦煌的变文一样,体现了既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的地域文化面貌。
1974年,顾彬第一次来北京时,从香港转机。那时候,顾彬看到的香港,快速、繁华,代表了“可怕的资本主义”。北京还不像一个城市,到处是驴子、骡子、骆驼。1985年,顾彬带着一个德国作家代表团,从北京到香港,与当地的作家见面,认识了香港诗人梁秉钧(又名也斯)。梁秉钧会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有时候,顾彬会纠正梁秉钧的普通话,但梁秉钧告诉他,“你是从北京的角度来看我的普通话,但我们的语言系统不一样”。
梁秉钧带顾彬在香港和澳门游历,几十年前的澳门跟现在很不同,人们躺在草坪上睡觉,无所事事的样子。而梁秉钧让顾彬看到的,不是资本主义的香港,而是老百姓的香港。“跟德国人不一样,中国南方人会享受生活,他们知道吃饭是什么,做饭是什么,这是一种艺术。”顾彬说。
顾彬说梁秉钧在欧洲很受欢迎,因为他懂外语,也懂幽默,而大多数中国作家这两样都不懂。顾彬也懂幽默,他说,在德国,人们会问,你有PPT,还是有思想?“所以我没准备PPT”。主持人在介绍后面的嘉宾时,只好说他们带来了“有思想的PPT”。
藤井省三介绍了1921年来广州的岭南大学留学的日本诗人草野心平。2001年,藤井省三第一次来广州,鲁迅故居白云楼正在施工,外墙搭着脚手架,他问一位居民是否可以参观,那位先生告诉他,鲁迅故居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17年后再次访问广州,白云楼仍然禁入,令他十分遗憾,不过位于越秀区文明路的鲁迅纪念馆已经修葺一新。
以广州为背景的电影,如张婉婷的《宋家皇朝》、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在日本很受欢迎。藤井省三建议,如果把这些电影的拍摄地,以及鲁迅去过的永汉电影院、陶陶居等,制作成介绍这些文化资源的日文版《广州历史文化步行地图》,日本游客就可以乘坐地铁、公交车或租借自行车参观的同时,了解广州这一百年的历史,这也将使外国人更容易接触到广州文化。
文学博士、专栏作家周松芳引述了梁启超论《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还观世界史之方面,考各民族竞争交通之大势,则全地球最重要之地点仅十数,而广东与居焉,斯亦奇也。”以及原岭南大学校长、历史学家陈序经在《广东与中国》中的金句:“广东是新文化的策源地,而且可以说是旧文化的保留所。从历史或今后的民族抵抗来看,无论消极方面,或积极方面,广东都可以说是抵抗外侮与复兴民族的根据地。”
周松芳是一位美食专家,他认为,“食在广州”得名于晚清民初的上海。粤菜进军上海,先是在粤人圈里,以消夜和茶居开道,慢慢调适众口,赢得市场,而上海是最好的市场。市场形成口味共同体,传媒起很重要的作用。市场、传媒,都是现代的概念。
“食在广州”在上海能赢得口碑和市场,也主要是靠打现代牌。比如菜式中的西菜,环境布置的私密性。比如讲究干净卫生的冠生园,无论到哪里,菜馆一定会设水冲厕所,而且男女分开;厨房建成开放式,置于众人耳目之下,确保卫生标准;厨具和手帕的高温消毒等等。
像粤菜一样北上的,还有粤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吴俊报告的题目是“粤语的‘北向’与中国的‘世界观’之变”。吴俊说,在中国,普通话毫无疑问是使用人口最广泛的,而且被作为文化的基础标准。沪语,有一段时间也是被看作一种特殊(文化)权力的体现。因为上海代表了商业都市,以及时尚和文明等等。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粤语在各种方言中地位超然。所有方言的娱乐活动,只有粤语可以在北方做商业演出。不可能想象上海的沪剧到东北做演出。由此可见粤语的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
吴俊认为,随着航海技术、资本主义贸易的发展,岭南文化得以借地利之便,成为中外激荡的前沿文化,这个过程在晚清达到了高峰。而深圳崛起的标志性意义在于,岭南文化在经济的支持下,地域文化的当代转型获得了全面成功,从此,岭南大湾区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
在吴俊看来,粤语有一种溢出的功能,是中国改革开放文化的象征,因此,他希望粤语在大湾区的日常生活中永远鲜活。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其核心的岭南文化,连同人口和语言的构成,独具特色和魅力,并且在当代发展出鲜明的文化个性。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处吴义勤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桥头堡和先行示范区,孕育着无限的前景和巨大的可能性。无论从改革开放的成就、区位发展的优势,还是从文明程度以及中外文化对话交流的深度来看,大湾区建设应该先行一步,而且“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吴义勤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处,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