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娱乐行业协会和合文化图片
现代化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大变革……
现代化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中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 社会迈进的艰难中,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政府计划 分配资源,转变到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变革中,中国经济快 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央集权传统的组织资源起到了 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中国再度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 方略,继续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意识形态的制约因素,比 较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成功和失利的经验教训,以期深化中国现代进程的求解程序,积累能量、蓄势待发,在新的发展阶 段借助传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战略思考的文化方略。最终通过 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把中国建设成为法制的现代文明强国。
中国曾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传统”是指传 统的农耕社会,包括农耕生产方式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意识形 态和社会组织结构。“现代”是指从工业开始直到目前为止仍在 继续的,首先始于西方国家进而波及整个世界的这场社会大变动。对 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归纳概述,可以从文化变革的高度客观地把握有益 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发展 道路。
西方学者对现代社会标准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六条:一是,工业 化。它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动力,是对传统结构与生产组织进 行挑战的核心内容中国娱乐行业协会。工业化实际上就意味着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和合文化图片。二 是,都市化。它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形态。传统农耕社会的解体与 工业化的实现必然带来都市化,然而都市化的意义还远不仅仅在于将 城市作为工业生产的中心,同时它还使城市作为迅速扩散信息、传播 文化知识和人们相互联络感情的最重要的场所,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 各个领域普遍参与的基本前提。尽管大规模的都市化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带来一系列被称为“都市病”的现代社会问题,但这并不是都市 化本身的必然结果。三是,普遍参与。现代化要求人民在社会中扮演 主动的角色,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积极竞争和生活中的普遍参与。 因此,生活化是实现普遍参与的基本前提。四是,世俗化。 现代化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于理性基础之上,以一种实效的观 点作为万物评价的尺度。这意味着人类的社会生活摆脱神学的控制与 干预,人们的精神世界从对神的膜拜转向崇尚理性。当然,世俗化并 不是绝对地排斥宗教信仰,而只是要求人们以科学的实证性作为评价 事物的客观尺度,在社会生活中注重实践的意义,而反对以各种形式 出现的迷信和教条。五是,高度的分殊性。现代化社会中的每一种结 构,例如政党、企业、学校、军队等都在社会生活中担负起专门化的 功能。六是,高度的普遍成就取向。现代化工业对专门知识与技术的 需要逼迫每个人产生出对知识和技术的追求,从而使得成就成为衡量 人的意义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从上述概括不难看出:现代化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大变动。它涉及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可以说,现代化是一种文化大变革,是 从一种文明向另一种文明的根本转变。
怎样才能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呢 ? 通过对已经成功地完成了 现代化转变的国家经验的归纳,可以总结出一系列促使一个国家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一是,国家的独立 和统一;二是,化;人民有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与能力;三 是,充足的物质资源;四是,具有一批精通现代经济管理的人员和专 家;五是,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率的生产投资率;六是,工业部门 占有一定的比例;七是,政府具有充分的调动国内资源并有效改变其 配置的能力;八是,一定的人口密度,等等。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华尔 特·罗斯托提出的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第 一,生产投资要从国民生产总值 5% 提高到 10%;第二,制造业要有较 大的发展;第三,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条件。在他们看来似乎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一个国家就可以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的过渡。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只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 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如果我们考虑一些国家的实例就不难看出支撑这些条件存在的事 实基础的脆弱性。比如巴列维国王时期的伊朗,全国上下开始了向现 代社会的大进军。当时的伊朗稳定;国家统一独立;资源丰富, 特别是石油贮藏可以说在世界上占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量引进 国外专门技术人才;为追求高速度修改第二个五年计划,预算从 20 亿美元提高到 500 亿美元,投资资金不可谓不雄厚......然而这一切并 没有使伊朗成功地走上现代化道路,而是出现了一种畸形的发展。相 反,在战后顺利建成现代化的日本却并不具备伊朗那种有利的条件。 日本的人口密度不可谓不高,自然环境不可谓不恶劣,能源及各种物 质资源是世界上最紧缺的国家之一,不可谓丰富,战后被美军占领谈 不上国家的独立......然而却取得了被称为“日本奇迹”的飞速发展, 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所有这些现象表明,仅从和经济的角 度去考察实现现代化的条件,是不可能得到完美的答案的。
事实上,现代化是一种文化变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 变,就其实质而言,是要完成一次文化变异。因此只有透过这种转变 的和经济方面的表象去探索现代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深层的文化结 构的改变,才能为后来的发展中国家指明正确的通往现代化之路。
现代化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它需要全社会的协调努力,包括人 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物质资源的合理调度,这就要求社会的核心—— 政府具备高度的整合社会的能力。
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最有效的社会整合力来源 于社会的自我控制,关键在于政府对这种社会自组织的正确引导和合 理干预。这就需要通过法律和规则来规范社会上所有人的行动,对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的界定,包括宪法指导下的民事准则、企业 规范、商业法规、职业道德等,也就是需要建立适合于现代化发展的 制度文明。
物质资源固然重要,但是现代化要靠人来操作,人才是现代化事 业的真正主体。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具有现代意识,即时间意识、效 率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商业意识的人,当然更需要具备将现 代意识付诸实践的能力。
日本战后的迅速发展,就是因为自明治维新始,日本政府一直孜 孜不倦地致力于国民教育的普及,百余年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磨炼更 是造就了大批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战后,日本领土虽遭占领、物质 资源虽然贫乏且遭破坏,然其宝贵的人才资源仍然存在,这是战后日 本得以复兴的根本原因。所有国家现代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无 一不在向我们表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两点:制度与人。
英法两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是通过改良渐进、暴力 两种形式完成的;菲律宾与南朝鲜两国在现代化进程社会转型期,分 别出现相似的“与动荡”的社会矛盾冲突;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 则有效地利用传统走出传统,创建出“东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上述国家社会转型利弊得失的分析,可以为今天的社会、国家 治理提供一些历史的经验。
英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是通过不断的改良逐渐完成 的。改良渐进的途径,要求人民具有相对强大的力量和参与国家 管理的热情与能力。在历史上,英国的封建王权与贵族的力量基本上 势均力敌,贵族的力量不足以造成国家的,而他们对王权的反抗 又给国王的权力加上某种限制,从而达成一种奇特的平衡态,它规定 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相互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应当超越这个范 围的界限。
英国曾经是孤悬在欧洲文明边缘的一个岛国。13世纪初,英国人口仅有200万,只是当时法国人口的六分之一,经济也不发达,在世界上并不具备影响力。但是,英国后来却扮演了一个世界文明楷模的重要角色,它的拐点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当时英国和法国正在不停的打仗,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英国的贵族对国王重税重赋,无视贵族阶层财产权利的行为已忍无可忍。在1215年的6月15日这一天,闻名于世的英国大宪章诞生了。它被誉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限制王权的文件,大宪章出现以后,是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了对王权的制约。真正实现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威力。
英国大宪章规定了国王和贵族之间具有某种“契约”关系,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 1215 年的“大宪章”和议会。“大宪章”规定贵族有拿起武器驱除暴君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应该站在起义者一边。议会是国王 向各地派捐税的协商会,“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任意征税,而必须 经议会批准,都铎王朝的君王们一直都遵守这项“契约”。但斯图亚 特王朝的君主却要向这种“契约”挑战。1629 年,查理一世命令解散 议会,开始强行征税并对议会的反对派领袖进行逮捕。1642 年和合文化图片, 查理一世违背向议会宣战,人们以武力保卫自己的权利。 1649 年,国王战败,他的儿子发表宣言,答应给国家带来秩序,给人 民以经济利益,于是他被国民议会迎立回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 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甚至不顾英国人民 的感情和宗教信仰向法国献媚并扶植天主教势力。议会再次起来反 抗,威廉应议会之邀在英国登陆,夺取了王位并根据议会的条件,威 廉接受“权利法案”,规定了议会言论自由、国民有权利等现代 原则,君主立宪政体正式形成了。英国的“光荣”,其结果 是国王和议会达成协议:议会让国王当国王,国王则原则上同意让议 会凌驾于自己之上。此后通过一系列的不断改革:1832 年议会改革、 1867 年议会改革和第三、四、五次议会改革,最终使得全体人民都有 了选举权,英国的现代制度不断完善起来。
大宪章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了对王权的制约。国王对贵族的让步巩固了欧洲自古以来对财产权利尊重的传统,它使有产者阶层的社会地位获得了法律的保障。随着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国王不得不让度出对财力的控制权。英国得以发展出独立而高效的征税体系,削弱了这个军权对财产权利无视的过程,就是实现了一个法治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可见,从13世纪起英国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在以后的数百年这个制度的框架就被逐渐的固定下来。
从13世纪开始,英国走上了跟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强国社会转型发展不同的道路,而且渐行渐远。随着海外殖民地的扩展,盎格鲁撒克逊人把制度文明的种子传播到了北美和大洋洲,最后波及整个欧洲。英国开始在欧洲引领文明发展的进程,直至成就了工业以后的一段辉煌。
人类文明的成果有可能首先在一个地方或者被一小部分人首先创造发明出来,但它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产生示范效应中国娱乐行业协会。如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呢?英国的制度文明应有了借鉴的方法。面对文明成果,后发国家不一定要重新去再创造一种范示,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直接借鉴和引进这种先进的制度文明,没有必要把这个创造过程再重复一遍。制度文明的精髓就像茫茫大海里航行的一个灯塔,它不仅照亮了自己走过的黑暗,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光明。
英国的经验表明,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权力 结构可以在不改变政权形式的前提下加以改变,制度的变革也未 必必须以流血为代价。现代化可以借助传统的躯壳得以萌生并取得发 展,这样甚至还可以使现代化,由于更接近民众心灵深处的文化积淀 而易于得到认同,也可以使社会免遭动荡和破坏。
法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是通过暴力完成的。社会 转型时期支付了极大的成本。法国是欧洲主义的典型,它的君权 比起英国来要强大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的制度有些类似 于中国,封建王权很强大,为了避免贵族的割据与,国王把贵族 请到宫中,给他们以显赫的地位,让他们过奢侈、腐化的生活,而国 家则交由官僚管理。
法国没有中国式的科举制,官职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中产阶级 一旦有钱,不是像英国有产阶级那样去经商、从业、发展生产,在工 商业活动中聚敛财富,而是去买官,因为官可以靠损公肥私和压榨百 姓来发财,这比经商投资更有利可图。此外,法国的制度还规定,一 旦买了官,便会晋爵,而一旦晋爵,就不允许再从事经济活动。因此 法国的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贵族的特点决定 了他们与王权有较多的共同利益,不可能充当反对制度的领袖。 1789 年,国王为征税召开会议,贵族虽然反抗王权,但他们反 对第三等级的过多介入,从而把人民推到对立面上。同时国王在凡尔 赛宫纠集军队准备第三等级的“国民议会”,人民以武力反 击。7 月 14 日,攻克巴士底狱,路易十六屈服了。遗憾的是路易十六 不是英国的威廉三世,他不甘心当立宪君主,与欧洲的势力相勾 结,企图破坏宪法,扼杀。人民不得不集中自己的力量抗击外国 的入侵,并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外敌被击退后,为抵抗入侵者而动 员起来的内部力量失去了控制,到处出现过火行动,处于混乱之 中。因为法国的国王比英国的国王更,不可能找到一个能够真心 愿意充当立宪君主的国王,法国不得不实行共和。依靠暴力推翻君主 制的人们越来越相信刺刀的力量,于是制度再次产生,拿破仑由 执政改称皇帝。旧制度消灭了,但新制度却没能建立起来,拿破仑兵 败之后,路易十八被欧洲的炮车送回国,波旁王朝复辟了。路易十八 更相信武力的作用,他和他的继承人查理十世变本加厉地极力企图恢 复。人民再次,以街垒、巷战、流血重建君主立宪制。然而 依然存在,七月王朝 18 年统治中,内阁竟换了 17 届。此后又出 现了一系列—共和—复辟—的反复动荡,二月、第二共 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直到 1875 年宪法颁布和 1877 年、1879 年共和派在众、参两院的胜利,才最终建立起稳固的 共和制度。
法国的经验表明,暴力可以推翻旧制度,却未必能建立新制度,即使建立起新制度,也是很难稳固彻底的。因为人们心灵深处的传 统思想与现代思想冲突不可能靠暴力加以解决,因此必然出现剧烈 的反复与动荡,国家必须对这种反复与动荡支付极其昂贵的代价,对于 许多国家来说,在社会转型时期,这种代价往往是支付不起的。
二战后,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与援助下开始了向现代社会的迈 进。当时的菲律宾不具备基础,出于提高社会整合力的必然 要求,马科斯推行了统治。在马科斯的统治下,菲律宾的经 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毕竟有的弊病,这就是容易造成 。马科斯在给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大量侵吞挥霍国家财产,其家 族过着极其腐化的生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民的觉悟 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便不能再忍受和腐化,他们要求实行管 理,于是在大选中马科斯遭到彻底的失败。在缺乏社会自组织传统与 能力的国家,制度的破产,并不一定能建立起健全的制度, 反而会因为强控制手段的突然消失而出现某种心理真空和失控,因此 往往在所难免。如果新建立的政府能够以管理手段顶住 这种压力,并且最关键的是使经济正常运转不致发生危机的话,那么 菲律宾就可以顺利完成由制度向的转轨。如果局面 不能被有效控制住的话,那么结果就可能是两种途径一个结局:一是 新政府又变为新的政府,一是军队,建立军事政权或另一个 的政府,而其结果都是重新回到。
南朝鲜的情况与菲律宾很有某些相似之处。战后,美国占领军在 南朝鲜推行,但那里并无的基础,于是出现了一个个像 李承晚中国娱乐行业协会、张勉平庸的政府。经济状况一片混乱,人民难以生存, 朴正熙发动军事,建立起军政府,以军事手段加强社会的整 合力,使得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当南朝鲜发展成为亚洲第二经济强国 时,人民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已不能忍受统治,发动了长达数年之久的和平行动,终于迫使政府同意举行大选。 当然这种行动充满了动荡,至今才逐渐得到解决。但是则是今 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这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事实上绝不仅仅 是菲律宾和南朝鲜,像埃及、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许多发展中国 家,大都经历了这种———的循环。这说明,在缺乏 传统的国家,是保持社会整合力的强有力的武器,利用传统手 段推行现代化有时是很明智的措施。但是毕竟不是现代化的内容, 则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迟早要成为现实,因为这是现代 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中国娱乐行业协会,再次彻底改造了自己的社会,有人 将日本战后改革称为“不流血”的。美国以“联合”名义在 “非军事化”口号下对日本的经济、、军事、教育等各项基本制 度进行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日本人民面对实质上废除天皇 偶像彻底荡涤传统势力的行动反应,连占领者也感到十分惊讶。毫无 疑问,日本民族引进外来文明的传统为和平地进行改革创造了极其重 要的条件。西方的思想、观点、竞争精神、商业意识迅速扎 根岛国,出现了再度复苏的东方资本主义新时代,这显示出日本民族善于逆境求生、勤学勇争的巨大活力。 日本是最早建成现代化的亚洲国家。日本的现代化不同于欧洲国家,它是一种“东方式的资本主义”。造成这种特色的根本原因在于 日本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的萌生、发 展的因素,而不是割裂传统。日本文化传统具有以下典型内涵:强调“忠”的义务,推崇权威,哪怕是一个并无实际意义的“虚君”。事实 上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成为内聚核心的象征;与此相关,注重终身 雇佣制、讲究等级与序列(强调集体主义、善于团结协作,追求集团 效益,因而崇尚个人牺牲;家族意识浓厚,但不注重血缘关系。
按照西方现代化观念分析,日本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几乎是完全悖 逆的;现代化需要极大地发挥每个人的独创精神,崇尚权威却是对个 性的根本否定;现代化需要能力至上主义,年功序列与等级制度会有 力地破坏竞争原则;集体协作固然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但侵犯个人利 益的牺牲原则终究会失去个体行为的激励机制;而家族观念更是与企 业精神水火不容。但日本非常巧妙地借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现代化发 展:利用对权威的崇拜和集体归属加强社会的整合能力;以年功序列 和等级制度避免无益的竞争,减少组织内耗,降低交易成本;并不看 重血缘关系的家族观念造就了一个个互利协作的“功能团体”。它们 具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因为具备了这一社会基础,使崇尚权威的日 本人既可以“虚君”作为社会内聚力的核心,又可避免因崇拜权威导 致“实君”而。家族式管理能够通过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增加归属 感,强化集体意识,避免竞争不足的后果,还可以通过家长的权威推 行企业规范。
日本是在传统文化躯壳里装进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其实质已 经发生了改变。日本的经验表明,根据西方现代国家成功经验归纳出 的现代化准则,其实质固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其形式特别是实现这些 准则的途径却可以千姿百态。传统是一种资源,日本现代化发展有效 地借助了传统文化的资源,并利用传统,走出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的 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但一体化并不是抹去民族文化的 特色,相反却是使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得到加强。
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努力一样,中华民族也 正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考虑到中国目前遇到的 内外双重压力,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就解决中国现代 化出路问题提出指导原则:改革、渐进,借助传统推进现代化。
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一是 改良。前者能够强有力地扫清一切阻碍文化变革的保守力量特别是顽 固的保守力量,但它的至少有两种弊端,一是给社会带来相对而言较大 的动荡和破坏;二是它虽然能够破除旧制度,却不一定能够建立新制 度,尤其是当社会上旧文化的积淀较深,缺乏新制度建立的深层文化 基础时更是如此。改良是以较缓和的形式解决文化冲突,表面看来这 种解决往往不彻底,并且带有较多的旧文化的痕迹,但是由于这种变 革不但可以避免与传统文化发生过于激烈的摩擦,而且能够使新制度 更易于得到人们的认同,同时尽量减少社会的动荡。当然改良道路能 否成功,依赖于一些先决条件,如先进文化具有较强的优势,统治者 较为开明,等等。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们曾反复进行 过改良的尝试和努力,然而旧势力过于强大,他们不但远非开明,而 且相当顽固,不肯作任何让步,于是人民不得不依赖暴力将其摧 毁。随着的胜利,人们已越来越相信的力量,以至于新中国 成立后一直以各种“急风暴雨”式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可 是并不能解决文化深层构造问题,也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现代化 不可缺少的组织资源十分薄弱的问题,因此现代化事业屡屡受挫。由 此看来,改革的道路是唯一符合国情的道路,因为目前的中国不但有 改革的必要,也具备各项改革条件:人民对于现代化的目标具有明确统一的认识,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自上而下的改革 是正确的选择。
改革的同时必须强调渐进,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受到一系列慢变因 素的制约:作为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素质相对较差。现代社会的思想 意识和合文化图片,从事商品经济的能力等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旧的传统文 化在心灵深处的积淀的破除,甚至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作为现 代化的载体,组织资源十分薄弱,需要长期的培养、扶持才能正常发 育;城乡隔绝的局面造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尽管他们都迫切希望现 代化事业取得顺利的进展,但在改革中对切身利益的触及必然遇到顽 强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过激的改革行为,对任何一方利益的 忽视都难免引发社会的动荡。改革只能是在对各种利益的均衡协调中 缓慢地发生此长彼消的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是 一场渐进的、慢变的过程。
由于西方式的现代化不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而是西 方资本主义文化强行切入后接受挑战的结果,因此中国社会“现 代化”的因素较为薄弱,而传统文化的势能十分强大。在现代化进程 中,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摧毁,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传统的力量崩 溃后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替代因素而造成社会的解体。因此借助传统的 势能推进现代化,就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
明确了上述指导原则,就不难设计出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求解程 序,这种设计必须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全方位 入手。
经济领域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如何从机制上入 手,快速调动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的责任感。在经济领域中的改革,我国已经由计划分配社会资源的经济发展 模式,演化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在经济领域需 要探索确定由谁承担主导市场配置资源的角色。中国改革开放形成了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个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国有企业 主导着航空、电讯、基础设施、军工、高科技等国家长远发展及国家 安全的产业。其不足是产权为国家所有,机制固化,人力资源创新发 展动力不够。外资企业的契约精神、法律责任、管理能力、组织程序 已根深叶茂、形成百年老店。如果依靠他们主导市场资源配置,将会 使国家逐渐失去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又有可能滑入经济殖民地深渊, 造成国家解体的灾难性后果。民营企业机制先进,经济总量覆盖 半壁江山,企业家具有勤劳、智慧、不断创新的能力,但是大多集中 在服务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如果承担主导市场配置资源的重任,恐 怕能力不够,又会出现大规模的寻租行为,造成经济领域的。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综合就是创造。如果三者结合,按行业相互 参股,合作经营,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共同承担行业主导市场配置资 源的责任。形成混和所有制的组合,可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整合资源 的平台和创新的组织载体。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探索,发挥企 业家精神,新机制产生的能量,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再度进入快速发展 的轨道。
我国在组织资源方面所接受的历史遗产是一种两极构造:中央集 权制的政府和家庭宗族。前者自上而下的启动并推进着改革开放的发 展;后者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成功的社会细胞。但 是两极之间,既缺乏社区或地方自治的传统和经验,也从未出现过以 自由市民为主体的城市。中国传统社会极度稀缺的资源,却是市场经 济发展应具备的组织资源:即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逐 步积累形成的财产权利、契约意识、商业法规、法制等市场经济 发展的规则及价值体系。由于西方式的现代化不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 的必然逻辑,而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强行切入后接受挑战的结 果,因此,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因素较为薄弱,而传统文化的势能 十分强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调动全体人民积极参与这场伟大的 社会变革,40 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政府和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 已经具备了在经济发展领域、城市社区管理、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建 设,进行组织创新的改革试验,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和法 治的发展道路。
在新冠疫情对人类肆虐的攻击下,城市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凸显。政府行政系统要有倾听调整的能力。中国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很高,他们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具备和国家同心协力共同困境的能力。
社区居民中的人才大多具有超过居民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议各社区党员带头,政府支持,迅速成立并完善业主委员会这个好的群众自治组织,并发挥功能。居委会、物业公司配合做好服务性工作,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样可以使城市里抗击疫情的组织化程度迅速提升,高素质人才参与自我管理发挥出作用。组织起来就会有力量。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市场化的快递小哥,办事有效率,服务工作能力很强。一但国家有困难、有需求,如:面对突发性战争的危局,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快递小哥,就可以迅速武装起来,形成百万大军为国家效力。这就是中国的力量啊!只要方向正确,组织化程度高的民族,面对灾难的降临,就一定会有力量走出困境。
灾害、疫情、战争,是人类难以克服的灾难,也是对政府治理国家能力、责任的考量。一个组织化程度高的社会,面对天灾人祸,是具有快速反应克服风险的能力。组织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力量。组织创新、制度建设是抗击新冠的基础。
我国城区原有的居民住房分配管理体制,是以公房实物分配和物 业本单位管理为主。20 世纪 90 年代末国家取消公房分配制度,老百 姓开始货币购买商品房,住宅商品货币化的市场改革在全国推广。为 了生活的需要,小区居民将一部分公权以货币的形式支付购买了服 务,物业管理公司应运而生。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的开发中组建了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政府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往往通过物 业公司对社区居民进行管理,管理成本低办事效率高。物业公司和分 散的居民在社区管理、生活服务上出现矛盾纠纷时,有些基层政府的 管理部门一般不大支持业主委员会这一社区业主自治组织的建立。这 是造成至今社区管理、物业公司和业主矛盾层出不穷,社会不和谐的 根源所在。
改革试验的方向: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支持具备条件的社区成立 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物业公司的服务,物 业公司要向业主委员会依法依规公开账目,并对小区业主生活提供优 质服务。在开发商控制的物业公司和分散居民大多没有成立业主委员 会的当下,不尽职不规范的物业管理与广大业主日常生活的矛盾已愈 演愈烈。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对业主委员会的成立要高度重视,使用强 制性制度变迁的手段给予支持。因为社区自治程序的训练,培养 健康健全的意识和自律性行为规范,这一组织创新、制度建设是 中国真正成为法治强国的社会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需要巨额资 金积累,在落后的农业国,积累的主要来源当然只能是“农民的贡 赋”。贡赋可以是公开的,如日本明治以后的重租重税;也可以是隐 蔽的,如价格剪刀差。中国选择的是后一种形式:采用农产品的国家 定价形式,从农民手中低价统购,又对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低价统 销,用以维持大工业的低工资和低原材料成本,提供不断产生超额工 业利润的条件,最后又通过大工业利税上缴,集中起国家工业化的建 设基金。而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的军事制度,在当时曾极大地限 制了农民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利和发展商品经济进行人员流动的身份自 由。他们被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对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中国农村,农民应该有代表自己利益发声的渠道,因为有了言论自由,才有可能有效适时地集中大家的诉求,建立通道,作为 政府施政的依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住着大量人口,农 村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建议在农村基层村落成立农民协会自治组 织,通过普选、互帮互助、合作经营、权益保护,整体提高中国农民 的公识和公民素质。我们必须重视保护农民的权利,进一步 提高自组织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因为只有农村社会进步了,农业生 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才能富足,国家才能太平。
作为承载与法制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载体,现存的组织资源十 分薄弱,需要长期的培养、扶持才能正常发育。在社会结构方面,庞 大的血缘家族在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传统的资源一方面要加 以利用,另一方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使“第三类组织”,即企业组 织、自治组织的发育、壮大。这些措施应包括以大规模、不间断的社 会流动打破血、地缘联系,以“陌生面孔”组织企业,以责、权、利 建立内部联系和行为规范,以法规约束组织间的行为关系。总之,政 府应从实际和国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加强对各类新型 组织的培育,逐步铸造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力量,组织创新与 制度创新是我们的迫切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统一能 力。她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举世公认的古代文明。面对近代西方 文明的冲击,它以坚韧的文化底蕴顽强地抵御这种不平等的强制性文 化输入,并保持着民族的完整性。共和国诞生后,面临险恶的国际环 境和已经崩溃的国民经济,中央政府利用传统的组织资源凝聚国力, 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在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 中,我们仍然借助传统集权制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着中国的改革 大业。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历来重视思想意识的作用,、社会理 想方面的信仰具有极大的能量。中国人高度的历史责任心、义务感和 献身牺牲精神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态度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核心 内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义务感,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面对困境,能够以形成一种“上下一心,官民一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民族意 识。世界上每一个能够在逆境中崛起的民族,都有过这种经历,如战 后的德国、日本等。
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之一,她具有顽强的生命 力,几千年来,她的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并且对周边民族产生着巨 大的影响。现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根本转变的 历史性变革时期,由于现代化不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定,而 是与中国文化异质的西方文化的产物,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挑战,中国文化需要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因此,未来文化的出路,应该 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形成共 同发展的轨道,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全新的一体化的世界文化。一 体化意味着在新的高度上的同质化和多元化,它不但不会取消民族文 化的特色,而且会使这种特色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是一个民族之所 以应该存在的理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