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产业市场规模台湾文化娱乐中文
超七成受访者将演艺界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粉丝”群体对偶像的关注呈现出短暂性和高参与性的特点;关注偶像低于5年的占总人数的八成……
超七成受访者将演艺界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粉丝”群体对偶像的关注呈现出短暂性和高参与性的特点;关注偶像低于5年的占总人数的八成。
“敬业精神”是“粉丝”最为看重的偶像特质,女性对偶像的各项要求均明显高于男性;就偶像对个人影响而言,理想价值观等深层次影响明显高于形象外貌等浅层次方面的影响。
“疯狂”“组织化”“消费能力”是人们对“粉丝”最突出的三个印象;非“粉丝”群体认为“粉丝”群体的理性程度明显不足。
受访者普遍对偶像的“带货能力”有较高的评价;因为偶像推荐或代言而购买过特定产品的“粉丝”超过七成。
超三成“粉丝”属于浅层次的“娱乐社交”类型,近一成属于偶像崇拜卷入度高的“病理边缘”类型“粉丝”;“病理边缘”类粉丝以男性为主,更多聚集在新一线城市。
偶像崇拜卷入度处于高层次的“粉丝”,对自身的认知相对更为消极和迷茫文娱产业市场规模,对“粉丝”群体的认同度明显高于低卷入度类型的“粉丝”。
作为崇拜偶像的特定群体,“粉丝”的存在并非是现代独有的现象。早期,欧美的贵族通过供养文学家、艺术家的方式表达其崇拜、欣赏之情。在我国,“票友”是粉丝的一个特定体现形式,作为戏曲演员的追随者们,他们是戏曲行业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领域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模式逐渐成熟,偶像明星借助互联网和媒体孕育出了自己庞大的粉丝群体。值得注意的是,粉丝群体不仅仅是青少年,拥有更高消费能力的中年粉丝的增多让人们对这一群体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台湾文化娱乐中文。同时,近些年粉丝狂热的追星行为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网络骂战文娱产业市场规模、扰乱机场治安等事件频频发生,社会给粉丝贴上了“不理智”的标签。粉丝群体崇拜偶像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在什么情况下粉丝可能会“脱粉”?不同类型的粉丝的心态是怎么样的?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近期对粉丝群体展开了调查,现将主要结果呈现如下。
超七成受访者将演艺界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年龄越大,偶像类型越多样化,崇拜时间低于5年的超过八成
文体明星是人们最普遍崇拜的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你的偶像主要集中在哪个领域”时,70.6%的受访者选择“演艺界”,其次为“体育界”(36.8%)和“学术界”(23.3%),偶像来自“政经界”的受访者仅有10.7%。
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长,崇拜学术界和政经界偶像的比例开始增加,演艺界偶像比例逐渐减少,25岁以下的受访者只有不足二成的人关注学术界偶像,而26岁及以上受访者约有三成关注台湾文化娱乐中文,政经界偶像的关注率也有类似趋势。这说明不同年龄层的人在偶像选择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粉丝群体对偶像的关注呈现出短暂性和高参与性的特点,对某一偶像的关注时间几乎不会超过5年,其中1-2年的最多,占33.1%,5-10年的占11.0%,10年以上的只有7.6%。有超过七成的粉丝参加过类似歌迷会或者影迷会的团体或者组织(71.3%)。
女性对偶像的各项要求均明显高于男性;偶像在理想价值观等深层次方面对个人的影响明显高于形象外貌等浅层次方面的影响
之前有研究发现,女性更多地因为表层因素(外貌、气质等人物特征)崇拜偶像,带有感性的色彩;而男性多注重偶像的成就、事业等特质特征,带有理性的色彩台湾文化娱乐中文。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女性对偶像的各项要求均明显高于男性,各因素分数比男性平均高出0.16分,且偶像崇拜以“实质性崇拜”为主。女性最为看重的三项特质为敬业精神(3.47分)、价值观念(3.47分)和公共意识(3.45分)。虽然形象气质分数(3.30分)高于男性(3.11分),但其在各项因素中相对最不被看重。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偶像在思想价值等深层次方面对个人的影响明显高于形象外貌等浅层次方面的影响。“价值观念”(3.27分)、“人生理想”(3.23)和“奋斗精神”(3.23分)是偶像对个人影响最深的三个方面,“形象管理”“生活方式”则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七位。
因为偶像推荐或代言而购买过特定产品的“粉丝”超过七成;有10.9%的“粉丝”每年为偶像消费超过3000元;超半数的“粉丝”支持打榜或者刷票行为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和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壮大,各大影视、娱乐公司意识到粉丝的巨大消费潜力,不遗余力地疯狂“造星”,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众多粉丝中的一员。粉丝经济已经成为当今各大品牌和市场调研公司重点研究的对象。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因为偶像推荐或代言而专门购买过特定产品的粉丝超过七成(74.11%)。每年为偶像消费的金额大于500元的粉丝超过五成(51.7%),有10.9%的粉丝每年为偶像消费超过3000元,其中超过5000元的有5.0%。
当问及“您如何看待饭圈刷销量(代言,杂志等)的行为时”,相对于非粉丝群体,粉丝群体对此种行为更为支持, 有近五成的受访者选择了“有意义,我也会这么做”,高出非粉丝群体十个百分点。而在非粉丝群体中,更多的人选择了“无意义,不支持”(46.3%),高于粉丝群体的39.1%。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近四成的粉丝群体选择了不支持“刷量”的行为。
粉丝群体强大的消费潜力让资本更加倾向于偶像的“流量”而非偶像的成绩或者能力,这在短期来看虽然能为娱乐市场带来大量的收益文娱产业市场规模,但是长此以往对娱乐市场环境并没有任何的帮助,不仅难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实力的偶像,更难孵化出合格、理性的粉丝。
“粉丝”对偶像的容忍度较高,当偶像发表的言论与公序良俗产生冲突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支持偶像(66.1%);偶像行为违规范越严重时,“粉丝”产生“脱粉”行为的比例越高
“脱粉”在当前粉丝圈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指一个偶像的粉丝因为某种原因不再喜欢或者崇拜这个偶像,脱离了该明星的粉丝社群,不再承认自己是他的粉丝的情况。对此我们专门询问了几个不同的情景,调查什么样的情景会导致“脱粉”情况的发生。
当偶像发表的言论与公序良俗产生冲突时,“脱粉”的概率仍不足一成(9.3%),大多数人选择了“坚持公序良俗,但会继续支持偶像”(66.1%)。
在具体的场景中,我们发现当偶像行为违规范越严重,粉丝产生“脱粉”行为的比例越高,最低为38.3%,最高为64.5%。在我们提问的情境中,“假唱”相对来说最不容易“掉粉”,而当偶像行为逾越法律底线时,更多人表示“坚决脱粉”,如涉及“偷税”“发表倾向的言论”“吸毒”时,超过六成粉丝愿与偶像划清界限。
超三成“粉丝”属于浅层次的“娱乐社交”类型,近一成属于偶像崇拜卷入度高的“病理边缘”类型“粉丝”;“病理边缘”类粉丝以男性为主,更多聚集在新一线城市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参考了由McChtcheon等人编制,彭文波、刘电芝等人在2012年修订的偶像崇拜态度量表(CAS)中文修订版,将粉丝对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分为“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和“病理边缘”五个类型台湾文化娱乐中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各类型粉丝所占比例分别为34.2%、19.0%、18.3%、18.8%和9.7%(见表1)。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男性在高卷入度类型的粉丝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这与先前研究结果呈现出相反的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见表2,P47),“病理边缘”类型中男性粉丝高出整个群体近20%,剖面指数为119.2%。从居住地点来看,该类型粉丝群体主要聚集在新一线%)。
偶像崇拜卷入度处于深层次的“粉丝”,对自身的认知相对更为消极和迷茫,对“粉丝”群体的认同度明显高于低卷入度类型的“粉丝”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对不同类型粉丝群体的部分心理维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偶像崇拜卷入度处于深层次的粉丝,对自身的认知相对更为消极和迷茫,更可能会将群体的目标、规范文娱产业市场规模、行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标准,而将偶像崇拜仅视为娱乐和社交行为的粉丝,其心态相对其他类型的粉丝更为积极。
调查结果显示,各类型粉丝群体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水平、思想独立性和群体认同感组间差异显著,且基本呈现出卷入度越低的粉丝群体心态越积极健康的趋势(见图8,P46)。
粉丝追求偶像不仅仅是粉丝个人的喜好,更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在娱乐生态极速发展的当前背景下,娱乐新闻成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主题,娱乐明星的一举一动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人们能够主动参与到与明星的互动当中,这种参与感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将娱乐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
当前社会对粉丝群体的态度相对较为负面,一旦提起自己是某些娱乐明星的粉丝,容易被贴上“盲目”“疯狂”的标签,一些正常的应援行为也会被批评者认为是失去理智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但需要注意文娱产业市场规模,偶像崇拜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对多见的正常的一种社会行为,甚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过度崇拜不可取,但是社会也要对粉丝群体多一些理解,尊重粉丝群体的价值取向,不能始终对其保持偏见。
(报告还对“粉丝”的概念认知差异、偶像对个人不同方面影响程度的性别差异、偶像不同言论的“吸粉”效果、“偶像素养”的性别认知差异、粉丝对偶像不同失范行为的容忍程度(性别间)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文娱产业市场规模,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获取本报告完整版,可与《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联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