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化文化产业概论李思屈
身兼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潘鲁生无比繁忙,但他依然频繁而密集地行走在乡村……
身兼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潘鲁生无比繁忙,但他依然频繁而密集地行走在乡村。“文化乡愁,执着于心”,几十年来,用脚步丈量广袤大地,用心研究乡土民间,早已成为他不变的追求。
作为行走乡村、探访民艺、观察民生的思考与调研集结,潘鲁生《美在乡村》一书近日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乡村之美如何保存在中国大地上?乡村精神构建和文化复兴的路径何在?潘鲁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记者: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美在乡村》这本新书的写作过程。您最想通过这本书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想法?
潘鲁生:这本书是我近年来关于乡村文化与民生发展的思考与调研结集,记录了行走乡村探访民艺的见闻以及对民艺文化乡土的深度观察,回顾梳理了对乡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和建议,也有一些篇章回忆寻访了乡村的人、农家的物、故乡的戏非主流文化,追溯了自己执着于心的文化乡愁。写作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到,是投身于民艺的事业使我能够不离乡土,几十年里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变迁非主流文化,我始终希望去守护积蓄着情感与创造力的民间文化。民艺的保护与发展也让我更加关注作为文化母体的乡村,关注乡村乡民与乡风乡情,这一切相互交织的是文化本元的生命力。
记者:《美在乡村》的第一部分是“乡风文明”,您觉得乡村精神的构建路径在哪儿?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潘鲁生:新乡村精神的构建首先需要重拾乡土文化自信,重构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重建传统节日原有的集体经验、文化认同和超越日常生活的神圣精神空间,摆脱乡村文化边缘化乃至消亡的困境。其次,要回归文化本元,从乡村文化母体中寻找和明确属于我们民族精神内核的、具有生命力的本源,发掘其中孕育的人文精神和和文化创造机制。再次,要留住乡愁寄托,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历史记忆、心灵空间、工艺境界和生活气息。尊重民俗信仰,恢复优秀的乡约民俗,增强文化凝聚。此外,还要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情怀,培养扎根乡村、有思想、有意愿、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人才队伍,鼓励精英文化知识等回归乡村。其中,新乡村社会文化的主体参与和健全内部发展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重塑新乡村社会文化精神,要回归生活,树立自信,面向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生活现实,寻找、梳理、明确既往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培育乡村文化情怀,唤起更广大民众的文化传承与创造力,真正在现代视野里、在社会变迁发展中,找到精神支点并续写积淀深厚、传承不辍的文化动力。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记者:村落空心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您在今年接受采访时曾说,对乡村来说,缺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和方法。产业会吸引人们重回村落,让村落重新充满活力文化产业概论李思屈。想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潘鲁生:我国有很多设计与传统工艺结合,从而带动村落原生态保护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如贵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以打制苗族银饰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银具,其银饰手工艺不仅成为独具控拜风格的苗族装饰艺术,其制作工艺、演变、类型,也是研究苗族精神信仰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而今,该村由以前只有十几户人家打制银饰,发展到190余户,他们不仅从事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制作,也不断融入了当代设计语言。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记录苗族人的精神世界,诠释苗族图腾崇拜非主流文化、宗教巫术、历史迁徙文化产业概论李思屈、民俗生活等方面的文化记忆,表达控拜村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控拜村的银饰产品销往广西及其他苗族支系,并远销欧美、泰国、日本等,在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其村落文化生态得到涵养和发展。又如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早在明初,村民就凭借祖传的雕版技艺刻版印制年画维持生计,同时用印年画余料绘制扎糊风筝,逐渐发展为商品。现在,杨家埠成为潍坊风筝的主要生产地,所产风筝占潍坊风筝市场总量的95%,产品销往山东各地及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福建等地。这些工艺产业的发展,让村落重新充满了活力。
记者:在长期的调研过程中,您觉得生活在“农民画乡”的现代农民画家该如何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潘鲁生:第一,坚持民间传统与现代创新并重。守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核,从民族传统美术样式中广泛汲取营养,坚守绘画蕴含的本元文化,激活现代人的民族记忆。同时文化产业概论李思屈,将传统绘画技艺与现代艺术风格及现代材料相结合,运用现代审美意识和艺术语言对农民画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作。第二,坚持个人风格与市场需求并重。释放农民画家对乡土生活的真实情感,形成个人化的艺术语言,突出“农民叙事”。适应现代文化产业需求,塑造地域文化品牌。同时,研究大众消费心理,以市场需求促进艺术创作,做好市场定位,引导消费潮流,细分目标受众,走特色化发展路径。第三,坚持业余创作与专业自信并重。坚持艺术生产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作品复制是适应市场需求的途径之一,但坚持作品原创才是作者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以及农民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农民画家应找准自身在民族传统美术体系中的定位,坚定创作自信,激发原初性的绘画本能,大胆创新,多出精品力作。
记者:书中还有您儿时的记忆,对家乡美食、戏曲和老家的历史文化的回忆。最令您难忘的乡愁记忆是什么?
潘鲁生:回想这几十年里的民艺调研,行走在田野民间非主流文化,感悟到乡愁记忆实际上就是一种亲情的牵挂、乡愁的延续。至今记得儿时母亲教我的童谣,她手纳鞋底的松紧口布鞋,还有春节时自己做的灯笼,刻录着岁月的温度,印在我心灵的深处,随时可被唤起,让人觉得充实。
在匆匆忙忙的日子里,我们需要那些美好的细节和滋味带来慰藉文化产业概论李思屈,不荒芜,不寂寥。当下,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衣食无忧,回忆老家的味道,与其说是守护一种历史的记忆、传统的存在,不如说是守护人心人性中最本质非主流文化、最温暖的东西,它让我们挣脱商品与物欲的洪流,重新打量事物,体味人情,感受生活的意义。它们无法以商品的价格来衡量,却与人生经历和世事相交融,凝结着个人成长、家庭生活、挚友亲朋、邻里乡情的点点滴滴,无声无息,散发着岁月的光华,让我们静守本心,珍惜情谊,珍重生活。
记者: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主流文化,下一步您和中国民协还将推出哪些举措来积极推进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潘鲁生:民间文艺是人民的艺术,是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新时代民间文艺的出路在于回归民众生活,表现生活,歌颂时代文化产业概论李思屈,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近年来在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沿伸拓展工作范围,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寻找民协的工作定位,包括启动《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出版工作,以及进一步做好“我们的节日”等与民协工作相关的文化活动,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带动我们的节日、民间工艺等深入民众的生活。2017年启动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撰工作,旨在填补我国民间工艺集成的空白,全面把握民间工艺的分类,系统辑录民间工艺面貌,重视发掘民间工艺思想,关注传统民间工艺传承、发展、创新和衍生的关系,为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相关工作,具体由中国民协组成总编委会,汇集全国民间工艺研究的专家学者、各省民协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省卷,为“传统工艺振兴”夯实基础。孙婷婷 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