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两面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台湾的文化特色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1-04

  本文在反思国内对于粉都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跳出以往文本/消费/接受的研究范式,主要从准社会交往的理论视角出发日本文化的两面性,通过对于“学习粉丝团”的个案分析,研究微博中的粉丝团与偶像及其关注者之间的交往方式……

日本文化的两面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台湾的文化特色

  本文在反思国内对于粉都文化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跳出以往文本/消费/接受的研究范式,主要从准社会交往的理论视角出发日本文化的两面性,通过对于“学习粉丝团”的个案分析,研究微博中的粉丝团与偶像及其关注者之间的交往方式。文章认为,微博中的粉丝团在对偶像的关注程度、关注的事务类别等方面与其他粉丝团存在共同点,而学习粉丝团在后期的内容关注度上从“偶像指向”向“关注者指向”转变,开始重视与粉丝之间的交往。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学习粉丝团与偶像和关注者之间准社会交往的话语方式,从而总结出微博粉都文化的相关特点。

  “粉丝”(Fans)群体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出现,通常被称为“追星族”。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粉都”[ 在《韦氏大字典》中,将fandom译为两种意思:一是指所有粉丝,另一个是指作为粉丝的状态和态度()。第一个可译为粉丝群,与粉丝(fans)一词通用;第二个意思可大致译为“喜好”,如某明星是“the object of my fandom”(我喜欢的对象)。本文沿袭部分学者的译法,将fandom一词音译为“粉都”,是为了尽量避免两个意思产生的混乱,当fandom表达的是第一个意思时,有时也可以直接译为“粉丝群”。](fandom)是工业社会中的通俗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 John Fiske,”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In 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ed.Lisa Lewis,London:Routledge,1992,pp.30]他认为粉丝是“过度的读者”(excessive reader)[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17],主要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也可以说,是大众文化成就了“粉丝”这一独特的亚文化群体的出现。粉都文化研究在西方文化研究,尤其是媒介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拥有丰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

  受众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粉都研究的重镇,陶东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 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社会科学战线],即伯明翰学派提出的“收编/抵抗”范式(简称IRP),这个范式的关注重点在于受众在参与文化消费活动时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到底是被文本体现的主导意识形态收编,还是对其进行抵抗。这一模式有两种极端立场,即文本主导或受众主导。而后期这一范式遭遇挑战,尼古拉斯·艾伯克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认为这一研究范式过于简单,无法就受众对各种媒介产物的阐释进行全面探讨,因而提出了“奇观/表演”范式(简称SPP)。前者的核心是权力,后者则突出了身份概念,关注受众在日常生活的复杂语境中变化不定的身份建构,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消费主义的研究框架也一直为粉都研究所重视,强调粉都文化对于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的等级复制,同时认为,粉丝选择与消费的对象是通过人们的习惯被建构起来的,而习惯是正是人们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反映和进一步显示。[ 邓惟佳,试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发展方向,国际新闻界,2009.10]理论源泉则来自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关于社会阶层和文化资本等理论。

  《粉都:在一个协商世界中的身份认同和社区》(“Fandom: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一书中总结了当下西方粉都文化发展的六个新动向[ Jonathan Gray , Cornel Sandvoss , and .C Lee Harrington .Fandom -Identiti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2007:pp.10-11]台湾的文化特色,第一,强调作为当代协商世界标记的符号和代表;第二,模糊不同文本和文化形式之间的边界,从而侵蚀了流行文化和高雅文化这两个对立面之间的界线;第三,在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和发生在这两个空间中的社会交互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在逐渐去领土化的世界中不断变化;第四,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和地方两者相互影响;第五,就社会和技术变革而言,新的身份认同和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消费的变迁;第六,冲突、差异和歧视在一个协商的语境中形成。

  与西方相比,国内对于粉都文化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名称有所改变,多称为“粉丝文化研究”、“迷群体研究”等,是在2005年、2006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引发的诸如“玉米”、“凉粉”、“笔迷”等“粉丝”热潮下展开。成果比较突出的有陶东风主编的《粉丝文化读本》一书,对国外粉丝文化进行系统介绍;同时,从大众文化[ 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 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消费社会[ 孙慧英.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J].现代传播.2006.6]、身份认同的构建[ 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中国美剧网上迷群研究[J]..复旦大学.2009]、社会心理学[ 蔡骐,毛娜.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粉丝”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传播学[ 聂晶磊,王秋艳.从大众传播学视角谈一种文化现象. [J].中国出版. 2010.1]等各角度研究粉丝文化的文章数量颇为可观。从新媒介角度出发,有研究认为虚拟社区为粉丝聚集提供了一个中转站[ 欧阳菁.E时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p46-48.];其次,网络空间成就偶像文本再编码的符号狂欢[ 欧阳菁.E时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p46-48.];第三,网络传播为粉丝经济架构商业平台[ 欧阳菁.E时代的“迷”文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p46-48.];第四,网络技术支持在线狂欢[ 尚香钰.网络时代的”粉丝”狂欢一对后现代人众文化fans群体的症侯式分析[J].广东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p105-108]。也有从粉丝的行为方式出发,对粉丝的网络电视剧的收视行为进行定量分析[ 曹书乐,何威.谁是美剧迷?——互联网上中国观众的美剧观看与接受.[J].国际新闻界.2012.09],从网络社区角度研究各种迷群体的消费行为和心理机制[ 徐波,朱丽丽.消费与抵抗:科技浪潮下的苹果迷群体.[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以及文化实践模式研究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曹洵.虚拟社区的动漫迷文化实践模式研究——以《圣斗士星矢》动漫迷为个案的质化研究.[J].青年研究.2011.4]

  总体来说,国内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存在着一种研究范式同质化的现象,即在一种文本/消费/接受的理论范式下进行研究。大都研究粉丝群体的“媒介呈现”,或对粉丝群体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且多是描述性意义上的低水平重复文章。同时,也存在着将“粉丝”的范围窄化,将其视为即某一消费产品或文本的“粉丝”。对其他类型的“粉都”研究关注甚少,如对于的粉丝的关注就受到冷落。同时,从新媒介角度研究粉丝文化的文章多是以BBS论坛为研究对象,其他新媒介类型中粉丝文化特征未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平台,与BBS等网络社区拥有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在其中表达自我和进行社交活动,是通过维护个人主页以及转发评论实现的。因而,出现在微博平台上的粉都更多的是个人化的表达,而非粉丝群体间的交流讨论。同时,由于很多名人本身开通了微博,粉都就表现为对偶像微博的转发和回复。而本研究主要将关注点放于粉丝本身作为一个微博博主,其同时也拥有着自己的关注者,那么,如何“粉”自己的偶像,博主与自己的关注者之间又建立起怎样的关系,成为微博粉都文化的重要研究取向。

  以“学习粉丝团”为例,博主通过在其微博主页上发布习相关消息来表达喜爱之情,关注博主的人会对相关微博进行转发评论,但博主本人直接回复的情况相当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并非像网络粉丝贴吧中的“众声喧哗”,形成对偶像的共同讨论氛围。同时台湾的文化特色,学习粉丝团对自己的关注者也并非完全“不理不睬”,其运用独特的话语方式与粉丝进行“交流”,恰恰是这种虚拟交往的方式成为微博粉都文化的一大特征。

  那么,微博中的粉丝团如何“粉”自己的偶像,与关注自己的志同道合的粉丝之间的交往关系为何,同时,如何跳出文本/消费/接受这一传统的理论范式,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广东异地高考政法委不介入个案中华民族复兴指数全会研修班儿童扶摔倒老太李春家受审空置房6800万套日本火山喷出新岛沪七条 楼市降温青岛化工厂爆炸晋城宝马女打人崔永元炮轰限车治霾刘璇下月大婚不动产登记房价立跌拆迁房屋爆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