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教育论坛科技创新带来的意义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8-21

  鸡舍不仅能自动开关门,还能保持内部恒温;替代人工呼吸气囊,Covid-19电动简易呼吸机亮相;还有非接触式智能手部消毒机、疫情防控机器人和智能高楼逃生速降磁梯……  4月 16日 -18日,第36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厦门市精彩上演……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科技创新带来的意义

  鸡舍不仅能自动开关门,还能保持内部恒温;替代人工呼吸气囊,Covid-19电动简易呼吸机亮相;还有非接触式智能手部消毒机、疫情防控机器人和智能高楼逃生速降磁梯……

  4月 16日 -18日,第36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厦门市精彩上演。来自全省的中小学生在此玩转科技,“脑洞大开”,比拼创意。

  作为一年一度的全省青少年科技盛宴科技创新带来的意义,本届大赛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设有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少年儿童科幻画等板块。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和福建省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在创新大赛中设立多个专项奖,鼓励支持中小学校广大师生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赛事由福建省科协、教育厅、科技厅、生态环境厅、关工委和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关工委等承办。

  走进展区,俨然进入了科技“大观园”,一件件脑洞大开的科技创新作品,让前来观展的观众频频点赞。

  老人小孩使用灭火器,费劲还麻烦!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三年级朱荣祺突发奇想科技创新带来的意义,发明了一款便携式灭火器,不仅使用起来轻便简单,还能通过蓝牙传递信号,向附近的灭火器及中控平台报警求助。朱荣祺说:“目前发明已经更新到第三代,去年还申请了专利。”

  厦门外国语附属小学蔡宜霖和小伙伴们,历经8个月的赶海科学调查研究,总结并展示了研究成果——《厦门潮间带赶海指南》。《指南》涵盖了赶海准备、风险预估、厦门常见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蔡宜霖说:“希望指南给市民游客更多帮助,弘扬厦门海洋旅游文化的同时,呼吁更多人保护海洋环境。”

  学校体育场馆顶部的风帽排气装置,引起了厦门一中高一学生张怡婕的注意。她运用物理知识,发明的“球缺型”风能排气装置,不仅大幅提高抽风排气效率,还不需要转动构件,免掉了高空维修的麻烦。她说,任意方向的自然横向气流流经装置,会形成负压区,增加管道内气体外排速度。

  导盲犬费用高,服务有年限。福州屏东中学3名高二男生基于神经网络和图像识别技术,为盲人朋友设计一款导盲机器人,不仅能判断路况,避开障碍,还能识别红绿灯。

  来自泉州七中的高二学生杨舒,则请来木偶大师,精心制作舞狮木偶,再通过人工智能编程,让狮子舞动起来,把泉州民间舞狮表演变成了科技感满满的一出戏。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福建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福建区域选拔赛,每年全省有4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创新大赛。

  主办方介绍,本届大赛结合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围绕“红船再出发,少年勇创新”主题,开展院士与青少年面对面、夜游诚毅科探中心等配套科技活动,举办“十三五”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成果展,和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等,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点亮青少年的好奇心,点燃科学梦想,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强化爱党爱国情怀。

  据统计,本届大赛共收到740个项目,其中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369项(含3个项目)、辅导员科技创新项目87项、实践活动项目45项、科幻画239幅。经评审,共有164个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23个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复评活动,15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项目参加展示活动。

  大赛为福建省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搭建了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养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届大赛还根据所有参赛科技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评选出10名“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科学导报教育论坛科技创新带来的意义,厦门六中“领队”苏圣奎名在其列。连续三届带队参加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苏圣奎所代表的厦门六中科技教育实力十分抢眼。

  苏老师说,下一步希望提升六中“创造教育”品牌,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希望尽力带动更多地区的科技教育水平快速发展。

  作为赛事重头戏,郑兰荪、田中群和金翔龙三位院士,17日晚在诚毅科探中心“院士与青少年面对面”活动中科学导报教育论坛,与参赛学生共同交流科技创新话题,引导青少年传承创新精神,树立科学报国志向。

  18日上午,郑兰荪院士巡展时,厦门集美中学高二学生危震南主动“抢人”,将郑院士一行人请到自己的作品展台处,近距离介绍他的“计算机控制的向心力实验装置”作品。

  得到郑院士的肯定,危震南无比激动科技创新带来的意义。他说:“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收益良多。”他将根据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改进提升,也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做得更好。

  厦门市科协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悉心打造了一系列科普教育平台,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提升。

  作为“明星品牌”,厦门市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创建于2005年,以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为主题,旨在探索科教进社区新模式,创建社区青少年动手实践活动平台。

  厦门市科协深入挖掘优质科普资源,联合科普教育基地,共同推进科普进社区活动,创新基地与社区科学工作室的合作机制,让社区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科普资源,同时努力做到科普服务精准投送。

  厦门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厦门举办,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科学热情,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为厦门市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添砖加瓦。

  下一步,厦门市科协将充分落实“厦门市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为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据中国科协此前发布,“十三五”末期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4.4%,再获全省第一,标志着厦门市科普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夯实人力资源支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