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十大原理科技视界出版单位科技改变未来英语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1-19

  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多且复杂,既包括可以量化的因素也包括不可量化的因素创新十大原理科技改变未来英语……

创新十大原理科技视界出版单位科技改变未来英语

  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多且复杂,既包括可以量化的因素也包括不可量化的因素创新十大原理科技改变未来英语。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产业的发展是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政府政策与市场竞争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从研发资金与人力的投入、企业规模、企业类型、融资模式科技改变未来英语、技术溢出效应等方面分别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做出了验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产业的内部创新、制度环境、产业规模与技术溢出四个维度入手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产业的内部创新因素包括了研发经费的投入、研发人员的投入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投入是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其对企业的创新作用体现在研发链条的各个环节,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企业才能将创新工作顺利开展并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研发人员是创新的实践者与创造者,技术创新的发展即是研发人员不断研发新成果并将其市场化的过程,研发人员的配置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水平与效率。技术消化吸收是企业借助自身科技存量,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掌握、应用、实现二次创新的过程,若企业可将引进技术及时消化并实现再创新,则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短期内会有快速的提升,因此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是反映企业自身技术存量的关键标准。

  创新系统方将制度环境作为影响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之一,认为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深受制度环境的约束。企业的制度环境可以通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融资来源两方面体现。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不同,激励机制与治理结构就会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相对于其他体制的企业较低;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资金具有长期性科技视界出版单位、连贯性,产业研发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资金创新十大原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自由资金,开拓融资渠道有助于缓解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压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因而其技术创新必然企业规模的影响。关于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学术界是存在争议的,熊彼特认为大规模企业有足够的资源和更大的动力去实施创新活动,因此企业获取创新预期收益的能力也随之增强,John Kenneth Galbraith称大企业是“完美”的创新主体,Mansfield的观点刚好相反,认为企业规模过大反而不利于提升创新效率,而具有相对灵活机制的小型企业更有助于技术创新。关于企业规模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需要进行考察验证。

  技术溢出的概念最早由Mac Dougal提出,其将技术溢出效应视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福利效益。本文将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与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技术溢出作为研究的重点。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的方式,直接获取创新成果科技视界出版单位,是最快速的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方式;外资企业可通过投放研发人员、设立研发部门、竞争国内市场份额从而激励国内技术创新等方式体现其技术溢出效应。

  新产品销售收入充分表现出创新活动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反映出一个产业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成果,因此选择其作为被解释变量(NPSR);内部创新因素选择R&D经费内部支出(RDF)、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HR)、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TDA)来衡量;以产业中国有企业主营业收入占全行业主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所有制结构变量(SORP);以产业中大型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占全行业的比重来衡量企业规模(LMP);技术溢出效应因素选择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BDTO)、技术引进经费支出(ETI)、三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FTE)三个指标。

  基于前文对技术创新作用机理的理论铺垫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本节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首先在忽略技术溢出效应的前提下,检验研发投入、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三个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模型1),然后再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单独研究三项不同类型的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模型2),建立的模型如下(见左下图):

  其中,i表示第i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子产业,t为年份,■表示不同子产业的截距项,■为不同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为随机误差项。

  由于数据的限制,本章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行业,选择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五个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2013)》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1-2013)》。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以2001年为基期做平减处理。所有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首先,在不考虑技术溢出效应的情况下,考虑各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使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参数估计。考虑到横截面包含了总体的所有单位,而截面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截距项的差别,故选择构建变截距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P值为0,说明拒绝原假设,即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假设不成立,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发投入变量有两个,分别是R&D经费内部支出与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科技视界出版单位,考虑到两个变量放在同一个模型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故将两个指标分别带入模型1(模型分别为模型A和模型B),单独考察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见下表。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数值为对应的t值。因变量均为ln(NPSR)

  从模型1拟合效果看,模型A的R-squared值与Adjusted R-squared值分别为0.979、0.976,模型B的?R-squared值与Adjusted R-squared值分别为0.948、0.941,说明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模型A与模型B的F统计量值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两个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影响均显著。

  模型A中R&D经费内部支出(RDF)的弹性系数为0.786,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当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科技改变未来英语,技术创新产出就会增长0.786%,同理,模型B中R&D经费内部支出(RDF)的弹性系数为0.987,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当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每增加1%,技术创新产出就会增长0.987%。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与R&D人员投入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显著相关,投入越多,创新产出越多,同时可以看出,R&D经费支出的弹性系数小于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弹性系数,说明经费投入的效率低于人员投入的效率,表明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是靠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的,R&D人员积极的创新意愿和潜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产出效率。

  模型A和模型B中,国有企业主营业收入占比(SORP)的系数分别为-0.264、-0.342,均为负值,模型B中的系数并不显著,而模型A中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有制企业比重越大越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不可否认的是其激励机制存在着缺陷,技术人员因创新成果所得的回报与其做出的贡献很难保持一致,这样不利于调动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因此深化国企改革,完善激励机制,优化股权结构等将会推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模型A和模型B中,大型企业从业人数占比(ES)系数分别为-0.036、-0.299,均为负值科技视界出版单位,模型A中的系数并不显著,而模型B中的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大型企业从业人数比重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型企业并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学术界对于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争议,在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大型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中小企业是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专业化程度高、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机制灵活等,更有利于顺应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创新决策,因此比大企业更具备创新效率。

  前文中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包括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和外商直接投资三种形式。为了避免得出过于笼统的结论,接下来在设置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单独考察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模型2仍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将技术引进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三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带入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模型A、模型B、模型C,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

  模型A考察技术引进溢出效应(ETI)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139创新十大原理,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技术引进溢出效应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各国为了应对危机,争先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且选择的产业内容极为相似,因此国际间战略性新兴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并;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并在个别领域独占鳌头,将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专利授权、转让等方式进行转移并不能为技术引进企业潜在技术创新带来明显作用。在未来发展中,技术引进需要设定高标准门槛,要保证引进技术的前沿性。

  模型B考察了购买国内技术溢出效应(BDTO)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075,参数不显著,说明购买国内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微弱的正向作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企业之间还未形成成熟的协作关系,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因此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相对微弱。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鼓励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科技改变未来英语,加大技术人员流动性,将企业间的相互支撑作用发挥到最大。

  模型C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FTE)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179,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通过对比三种类型的技术溢出效应模型,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的贡献最大。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数值为对应的t值。因变量均为ln(NPSR)。

  从设定的两个控制变量来看,模型A、B、C中研发人员投入(RDHR)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TDA)均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证明了研发人员的投入、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对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积极作用。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反映了企业的技术积累,能够带动企业实现二次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创新的保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