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视界期刊2023年最新科技关于改善创新的文章自制科技创新小发明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1-20

  4月17日起,成都日报推出《成都“新”澎湃——科创城市观察》专题报道,在当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过程中,从不同维度解读、观察成都之于全国科技创新集群城市中间2023年最新科技,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科技视界期刊2023年最新科技关于改善创新的文章自制科技创新小发明

  4月17日起,成都日报推出《成都“新”澎湃——科创城市观察》专题报道,在当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过程中,从不同维度解读、观察成都之于全国科技创新集群城市中间2023年最新科技,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自6月起,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蓉创大调研·第一季》系列报道2023年最新科技,科创专班调研组深入15家成都创新型企业,探究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机遇,受到成都科技创新领域广泛关注与好评。

  9月,科创专班调研组总结提升再出发,深入多个在蓉科研院所、实验室、创新平台,推出《蓉创大调研·第二季》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二篇《民航科技创新“国家队”:面向蓝天自立自强,争夺发展主动权》。

  您知道吗?咱们出行乘坐的航班,每一次平稳起飞、安全着陆,从空管、塔台、地服……有着至少上百个岗位共同保障。航班起降一天比一天忙碌,客货运量一年比一年增多,为什么咱们的出行却越来越轻松便利呢?这离不开民航科技创新科技视界期刊。

  在成都,有一个民航局直属的科技创新“国家队”——民航二所。其研发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海内外的民航空管、机场和航空公司等领域,从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为成都航空枢纽装上“最强空管大脑”,到行李自动处理系统打破“国外垄断”——都闪烁着这支“国家队”的身影。

  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科研创新对航空枢纽建设有着怎样的意义?在这座航空枢纽之城自制科技创新小发明,民航二所如何成为“最强空管大脑”?怎样打破“国外垄断”的?今后咱们的出行还将有哪些变化?带着这些热问,记者近日走进了民航二所。

  走进民航二所空管展厅,里面密集地展示着一项项科研成果,民航二所空管公司副总侯昌波走过来,向记者逐一介绍。他说,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有一个为付诸于创新而所经历的曲折又艰辛的团队故事。

  在一面展示墙的中间位置,演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天府国际机场的画面关于改善创新的文章。“天府机场航班量节节攀升,目前已突破日、均起降1000架次,成都终端日均保障量已逼近1800架次,作为支撑天府机场、终端区空管运行的关键装备——空管自动化系统和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就是由民航二所建设的,其中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是我国首套建成并工程化应用的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侯昌波说,系统成功突破终端区及多机场场面协同智能管控等关键核心技术,是自主研发的全新“中国造”系统,为大型枢纽机场装上了“最强空管大脑”。

  然而,炼就这“最强空管大脑”并非一件易事。“这是由40多人组成的研发团队,持续了300多天封闭式开发、集中攻关的成果。”虽然已是三年前的事情,但是回忆起整个研发过程,侯昌波仍然记忆犹新。

  2019年底,民航二所空管公司接到了保障天府国际机场运行的空管自动化系统和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研发任务。接到任务后,民航二所空管公司立即成立了由4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侯昌波任项目总体技术负责人。在雄心勃勃立下了“军令状”后,他们开启空管装备智慧升级的自主创新之路。后来,团队深刻感受到“事非经过不知难”,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国内外都没有成熟方案可参考,更没有现成的技术标准可遵循,一切都得靠自主创造、自力更生。

  空管自动化系统是民航空管实施对空指挥的核心,承担着保障成都区管、终端区,成都双流、天府机场和绵阳机场“两市三场”空中航路安全和顺畅运行的重要任务。天府国际机场是我国“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机场,是服务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引擎,研发该系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面对时间紧、挑战大,侯昌波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并没有畏惧,他们深知在这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系统研发的关键阶段,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外厂商系统进度受到较大影响。而系统能否按期投用、是否稳定可靠,是直接关系到天府国际机场能否顺利投运的关键。

  距离天府国际机场计划通航日期越来越近,民航二所上下拧成一股力量,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系统研发关键阶段,团队前往新津基地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封闭开发和集中攻关。

  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与西南空管局空管领域的专家一起,研发实验室和机房里时常灯火通明,加班加点是他们的工作常态,“时间紧、任务重,又加上疫情防控的因素,哪怕是距离家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车程也少有回家,大家通过微信视频电话与家人见面、报平安,然后又投入到专心攻克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关中”。

  围绕解决多塔台分布式信息一致性管理和多因素多场景风险识别的问题,团队成员经过无数次深入研讨和模拟测试验证,反复迭代直到设计出最佳方案,成功解决技术难题。星光不负赶路人,一个个技术难题被逐一攻破,一套自主研发的全新“中国造”空管自动化系统及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破茧成蝶。

  2021年4月16日,成都终端管制中心正式启用,民航二所研发的空管自动化系统及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为天府国际机场通航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当年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如期通航投运。

  这套系统按照大型自动化系统标准设计建设,通过在飞行计划的统一管理和权限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区管与终端关于改善创新的文章、终端与塔台之间“既独立又协同”的运行。在正常情况下能实现更多的数据交互,减少了各管制单位间的语音协调,在异常情况下也能独立运行、互不干扰2023年最新科技,最大限度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待国外厂商的系统安装好后,经过使用对比,咱们自主研发的系统在功能、性能等更胜一筹,用起来更顺手。”侯昌波称,该系统原本是为国外厂商系统的备用系统,而用户一致认可其作为主用系统投入使用,行业评价该系统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其安全性、集成度、联动性都很高。”据侯昌波介绍,该系统通过创新开发的空地多监视数据融合处理、空地飞行数据一体化管理、空地运行数据实时交互、空地安全监控和地面路由引导等模块,集成数字放行(DCL)、航班协同决策(CDM)、停机位、停止排灯控制、气象信息显示等诸多功能,既提高了管制效率,又减少了管制风险。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民航自动化系统与设备信息化、协同化、智能化应用既是一大主流趋势,也是一个航空枢纽应该具备的。天府国际机场空管自动化系统和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的技术突破,推动了智慧空管的进阶升级,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在加快空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产空管设备应用力度、实践空管设备国产化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侯昌波借用王安石的一句诗表达了研发该系统的经历和感受。他认为,面对时间异常紧、难度空前大的挑战,在成都高质量如期完成项目系统研发任务,既有团队迎难而上戳心同力的因素,也离不开西南空管局等单位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在系统研发的关键时期遇到疫情因素的影响,成都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主动排除干扰影响,积极予以配合和支持,有力保障了研发工作顺利推进,这也彰显出这座城市的创新进取精神和底蕴。

  顺着展厅向里走,一个个科研创新成果跃然眼前,侯昌波向记者详细地介绍每一个项目的研发背景、创新亮点和运用成效。

  2004年,侯昌波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民航二所空管公司,从事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工作。他清晰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主要从国外进口,基本被国外行业巨头垄断。产品价格高、维修成本贵,往往是国外进口产品的共性。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也恰好是民航二所空管公司成立二十周年。而这些年,正是我国空管装备国产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侯昌波见证了我国空管自动化系统从模仿、跟跑到并驾齐驱全过程的蝶变,也经历了空管公司研发团队从当初十余人到现在两百多人的逐步壮大过程2023年最新科技。如今,民航二所空管公司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3亿元的高科技公司。

  每一项研发成果的取得,虽然历经攻坚克难的艰辛2023年最新科技,但是实现了“国产化”的自立自强,还有设备系统创新突破的提档升级。“一路走来虽然曲折和艰辛,但是走得自信和自豪”关于改善创新的文章。侯昌波感叹称,这些年来我国民航业发展十分迅速,自主创新项目大步流星关于改善创新的文章,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格局,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顺应了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需求。

  空管板块只是民航二所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民航二所总部一楼大厅,正中央的墙上挂满了各项科技创新奖牌。民航二所是我国民航行业内专业从事高新技术应用开发的科研机构,其前身为中国民航局科学研究所。截至目前,民航二所共计获得国家级奖励 14 项、省部级奖励184项,获得专利授权 332 项,编制国际自制科技创新小发明、国家及行业标准100余项。

  科技创新重在成果转化和运用。民航二所是如何解决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对此,民航二所相关负责人称,紧密关注市场需求趋势和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实施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一个领域如果成熟了,就把它孵化成一家公司。比如无人机中心,就是刚不久从空管所独立出去的,让它快速成长、独立发展。再如,为支持北斗在民航的应用,民航二所成立了北斗公司。还有通航事业部,考虑到低空运行也是未来的趋势,将加强涵盖通航在内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乘着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春风,民航二所已经在多个领域支撑民航重大装备国产化。其研发的机场行李自动处理系统、机场信息集成系统、多点定位系统、塔台管制自动化系统、飞行除防冰液等一系列创新产品都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上均占据了五成以上的份额。如今,其研发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民航空管、机场、航空公司等领域的海内外 300 多家单位,市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地。

  据介绍,民航二所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解决的是未来发展的根源问题,产业发展中心则解决的是成果应用问题。

  今年6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表彰大会暨中国交通运输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大会上,民航二所“抱”回来了一个特等奖——“中国民用航空局无人驾驶航空器空中交通服务系统(UTMISS)研发及应用”项目被授予特等奖,是为数不多的5个特等奖项目之一。该项目已作为国家级平台取得良好的应用推广,并作为无人机智能交通服务的“中国方案”与欧美比肩取得领先地位,为无人机产业发展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作为民航局直属的科技创新“国家队”,民航二所聚焦民航信息管理系统、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机场弱电系统、航空物流系统、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等领域进行设计、研究、开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同时还承担了航化产品适航性能、飞机非金属材料阻燃性能、空管自动化系统等技术测试,以及航油航化适航审定、民航节能减排监测、航空材料研究等行业技术支持工作。

  除了大力开展集智攻关重大项目遴选,民航二所还围绕智慧民航顶层设计、机场、空管、航企、航化、适航审定等技术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课题研究,聚焦未来5年和15年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2023年最新科技,开展基础性、原创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优势领域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

  毗邻天府国际机场,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项目已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民航局与四川省政府联合共建的全国首个民航科技示范区,为目前国内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民航科技项目。该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要求,提升我国民航科研基础保障能力,支撑民航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促进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视界期刊。

  今年4月,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进行了优化调整,着力布局构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8个产业生态圈,捕捉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

  “成都具有很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氛围,特别是航空航天产业竞争优势突出,基本形成了航空制造产业链、航天制造产业链,而位于成都的全国首个民航科技示范区投用后,将为民航科技创新注入全新动能和活力,推动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侯昌波说。

  据了解,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成投用后,民航二所总部和下属一些单位将搬迁入驻,与他们一起进驻的还有民航二所精心挑选的40多个“种子”。为了支撑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的运行,民航二所制订了“种子计划”,在全所范围内遴选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种子选手”牵头负责一个示范区的实验室。他们平均年龄33岁,他们从示范区建设阶段就参与实验室规划和设计、设备设施选型和布置,并谋划建成后怎么运行,怎么发挥科研设备的作用,制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